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一、调查目的
了解我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及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和要求以及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开展追踪调查,为进一步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改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为进一步改善我系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为今后招生计划的制订,新增专业的设置等,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并逐步建立经常性的反馈渠道和评价制度。
二、调查方法
(一)抽样调查法
(二)主要调查方法
1.问卷法;2.访问法;3.座谈法;4.电话访谈法。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的评价
在对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调查中,调查组发出问卷227份,目前回收的有效问卷121份,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整体印象较好,对其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和团队合作意识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对我院学生的工作技能给予较高的评价。然而在评价中,认为其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外语及计算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座谈会和非正式交谈的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培养的学生政治素质高,业务过硬,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一般都是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业务能力。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突出表现在知识面较窄、创新能力有限二个方面。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如招聘职员、干部竞争上岗或轮岗,用人单位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希望学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服务意识与能力等等,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多面手”,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同时,用人单位也认为,我系毕业生对于改善行业人员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对我校多年来为其输送了许多专业人才表示感谢。
(二)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
在对近268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收回有效问卷136份,可看出:部分接受调查的毕业生认为我系的总体教学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绝大部分接受调查的毕业生认为我系的教学工作为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71%以上的毕业生认为我系的办学指导思想、学生的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为优良;近76%的毕业生认为我系的师资队伍状况、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素质为优良;37%左右的毕业生认为我系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法为一般水平。
从座谈会反映的情况看,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表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师只教会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而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认识不深,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映到工作上就是学生只能或只会“做事”,而不能“做人”。其结果是学生尖子少,专家型人才少。毕业生们一再强调,大学教育不应只是教会学生某项技能,而应重在“树人”。学校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并不一定非要专业对口,只要学生掌握了开启社会和知识大门的钥匙,就能通过自身的奋斗,到达光辉的彼岸。
2.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能力的锻炼。部分毕业生反映,大学的生活就是读书,很少接触社会。希望学校多安排一些学术讲座,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课程教学质量需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反映,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程度一般,同时希望学校一定要保证基础理论课、核心课、主干课的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4.图书资料缺乏,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四、调查结果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本次毕业生跟踪调查,从毕业生所在单位和毕业生反映的问题看,主要集中在综合素质不高,理论水平低,能力有限这三个方面,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向高层次发展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最大障碍,也必将决定着我系未来的发展前途,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结果之一,就是毕业生剧增,就业分配会愈来愈难。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如本次调查的结果一样,毕业生很少反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而过多地反映自己的能力低、素质差。这说明我系在人才培养中素质教育亟待加强。
2.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观念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专业调整既要着眼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更要着眼于社会需求,要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基础课的教育,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外语、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教学,以适应形势需要。
其次,素质教育要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注重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和检验知识的方法,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有关创造知识的主体的高尚精神境界;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是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要努力改变学生忽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的兴趣。
最后,要继续加强实践教学。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检验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适应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大力加强。要建立加强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增加学生实习的时间,并保证实习质量。
3、精心组织多种学生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求,更有赖于其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磨练和修养。事实表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